法络网

俩人结婚却没登记请问离婚怎么离

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关系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社会关系,而结婚登记则是确立合法婚姻的关键步骤。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情况:两人举行了结婚仪式,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却没有进行结婚登记。当感情出现问题想要分开时,就会面临诸多困惑,比如该如何“离婚”。这种情况在法律上的处理方式与经过合法登记的婚姻有很大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俩人结婚却没登记请问离婚怎么离

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在法律上的关系认定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

1.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所谓结婚实质要件,通常包括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双方自愿结婚、双方均无配偶且不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等。如果是这种情况,要离婚的话,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会先进行调解,调解和好或者撤诉的,确认婚姻关系有效,发给调解书或者裁定书;调解不成的,会依法判决准予离婚或者不准离婚。

2.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双方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不需要办理离婚手续。如果涉及到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对于财产分割,一般是按照双方的出资情况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割;对于子女抚养问题,法院会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哪一方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子女就可能会判给哪一方,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需要支付抚养费。

俩人结婚却没登记请问离婚怎么离(0)

二、没登记结婚有孩子离婚孩子归谁

没登记结婚但有孩子,虽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离婚,但在处理孩子抚养权问题时,遵循的原则和登记结婚的夫妻离婚时处理孩子抚养权问题的原则是相似的。

1. 哺乳期内的子女,一般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这是因为母乳对婴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而且母亲在这个阶段通常更能给予婴儿细致的照顾。但如果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方生活: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 对于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3. 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因为十周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的意愿在抚养权归属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行准许。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父母双方的关爱。

三、没登记结婚财产怎么分割

没登记结婚的情况下,财产分割与合法婚姻的财产分割有很大区别。

1. 首先要明确哪些是个人财产,哪些是共同财产。个人财产一般是指一方在同居前购买的财产、因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等,这些财产归个人所有。而共同财产是指双方在同居期间共同购置的财产、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等。

2. 对于共同财产的分割,一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双方协商分割。这是最理想的方式,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对共同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协商达成一致后,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会根据双方的出资情况、对财产的贡献大小等因素进行分割。例如,如果是双方共同出资购买的房产,会考虑双方的出资比例;如果一方在同居期间对家庭的付出较多,比如承担了较多的家务劳动、照顾子女等,在财产分割时可能会适当多分一些。

(3)对于一些特殊的财产,如知识产权的收益、股权等,分割起来会比较复杂。如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收益,要判断该收益是在同居期间产生的还是一方在同居前就已经获得的。如果是在同居期间产生的,可能会按照双方的贡献进行分割;对于股权,如果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股权,股权本身属于个人财产,但在同居期间的收益可能会被认定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综上所述,没登记结婚在处理“离婚”相关问题时,无论是财产分割还是子女抚养,都有其特殊的法律规定和处理方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标签:

高效解决法律问题!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