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有哪些法院冻结
法律规定的不得转让的债权,法院一般会依法冻结。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这些债权通常是不得转让的,并且在特定情况下法院会进行冻结。
首先,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比如基于特定身份关系而产生的债权,如扶养请求权、抚恤金请求权等,这类债权与特定当事人的身份紧密相连,具有人身专属性,不得转让,法院也会对此类债权进行冻结。
其次,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债权不得转让,那么未经对方同意,该债权不能转让,法院在处理时也会依据约定进行冻结。
再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比如法律禁止扣押的债权,像养老金债权等,法院同样会予以冻结。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冻结不得转让的债权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确保债权的实现。这样的措施有助于防止债权被非法转让或滥用,确保相关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效力得到尊重和执行。同时,这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法院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进行操作,确保冻结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五条
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
(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当事人约定非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当事人约定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六条
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