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假离婚手续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获取购房资格、逃避债务等,会萌生出办“假离婚”手续的想法。从法律角度来看,“假离婚”其实存在着诸多风险和隐患。那么究竟所谓的“假离婚”手续该如何办理,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
一、如何办假离婚手续
需要明确的是,在法律上并没有“假离婚”的概念,只要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了离婚手续,就是真离婚。办理离婚手续主要有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方式。
1. 协议离婚:这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夫妻双方需要就离婚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包括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处理等问题,并签订书面离婚协议。离婚协议应当对这些事项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夫妻双方需携带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以及离婚协议书,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婚姻登记机关会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如果当事人确属自愿离婚,并已对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婚姻登记机关会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从申请离婚登记开始,有30天的冷静期,冷静期内任何一方反悔都可以撤回申请,冷静期届满后30天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2. 诉讼离婚:如果夫妻双方无法就离婚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或者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原告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结婚证、身份证等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受理案件后,会先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无效,且法院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会判决准予离婚。判决生效后,婚姻关系即解除。
但需要强调的是,“假离婚”看似能实现一些短期利益,但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双方的婚姻关系就合法解除,可能会面临财产分割无法反悔、一方不愿复婚等风险,所以千万不能轻易尝试。

二、假离婚买房有哪些风险
很多人办“假离婚”是为了买房,比如获取购房资格、享受首套房贷款优惠政策等。但这种行为存在诸多风险。
1. 财产风险:在“假离婚”时,为了达到买房目的,夫妻双方可能会在离婚协议中对财产进行不合理的分割。一旦离婚后,一方反悔,不愿意复婚,另一方可能会面临财产损失。例如,原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房产,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归一方所有,另一方可能就无法再主张该房产的权益。
2. 信用风险:如果在“假离婚”过程中,为了获取贷款而提供虚假材料,可能会被银行认定为骗贷行为,从而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一旦信用受损,不仅会影响此次贷款,还可能对未来的金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如再次申请贷款、信用卡等可能会被拒绝。
3. 政策风险:房地产政策是不断变化的。“假离婚”后,可能会因为政策调整而无法实现买房的目的。比如,政策突然收紧,提高了购房门槛,即使办理了“假离婚”,也无法获得购房资格。而且,这种钻政策空子的行为也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4. 家庭风险:“假离婚”可能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即使双方原本是出于“假离婚”的目的,但在离婚后,双方的感情可能会发生变化,家庭关系也可能会变得脆弱。一旦一方不愿意复婚,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给双方和子女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三、假离婚逃避债务是否有效
有些债务人试图通过“假离婚”的方式将财产转移给配偶,以逃避债务。但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1. 法律规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夫妻共同偿还。即使夫妻双方通过离婚协议对财产进行了分割,也不能对抗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仍然有权要求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债务。例如,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向银行贷款,离婚后,银行仍然可以要求双方共同偿还贷款本息。
2. 债权人的救济途径:如果债权人发现债务人通过“假离婚”逃避债务,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财产分割行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如果认定债务人存在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会判决撤销财产分割协议,恢复财产的原状,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 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假离婚”逃避债务,主要看债务人的行为是否具有恶意。如果债务人在离婚时将大部分财产转移给配偶,而自己承担少量债务或者不承担债务,并且在离婚后仍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或者债务人在离婚后短期内又复婚等情况,都可能被认定为“假离婚”逃避债务。
综上所述,无论是办“假离婚”手续,还是利用“假离婚”买房、逃避债务,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法律隐患。“假离婚”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合法有效途径,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