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高利贷是否违法犯罪
放高利贷本身并不一定构成犯罪,但可能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放高利贷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单纯的放高利贷行为,通常不构成犯罪,但可能违反民事法律规定。
然而,在特定情形下,放高利贷可能涉嫌犯罪。比如,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构成高利转贷罪。
此外,如果在放高利贷的过程中伴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如非法拘禁、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等,那么就会构成相应的犯罪。
从民事角度来看,高利贷的利息约定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 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放高利贷的行为存在诸多风险和危害,不仅可能导致借款人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还可能扰乱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合理约定利率和还款方式,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